Close nav
1 / 1
Laurie Chetwood 在中国 Read text
Laurie Chetwood 在中国 View images
Enlarge image

Laurie Chetwood在中国从事建筑、景观、园林设计和各种文化项目已近十年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并加深了我对它们的了解。我许多建筑和景观设计都是由此受到启发而创作的。

“我也非常荣幸能受到邀请,为中国在新设计类型方面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贡献自己的想法。”

以下是我与中国客户合作的一些项目:

 

凤凰塔是我们为华严集团设计的。武汉素有“百湖之城”美誉,凤凰塔被设计成全球最高的双塔和当地政府环境规划中的标志性建筑。它将展示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娱乐和有益于健康幸福的体验。当时,武汉市刚被地方和中央政府评为环境“超级城市”。

我们的客户希望发展一种强调中国特色的新建筑风格,而双塔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二元论元素,这与西方单一建筑的建筑形式形成鲜明对比。该方案基于中国传统的凤凰象征,即雌鸟为凤和雄鸟为凰,设计从阴阳形态生成,代表完美平衡的结合。凤塔采用尖端技术,在共生过程中为凰塔提供可再生能源。

双塔的设计能够过滤、净化并循环利用被污染的城市空气,从而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它们被设计建在一个现有的湖泊上,而这个湖泊又与城市中的一系列湖泊相连。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对水进行曝气和过滤以改善水质,并对新的湖边文化旅游目的地周围生态环境起到帮助作用。

这个项目受到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可持续性示意图被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夏季展的展品。

 

切尔西花展 | 伦敦

皇家园艺学会在伦敦举办的切尔西花展上,我是第一位获得花园设计金奖的建筑设计师。到目前为止,我已经为这个展览设计过五个获奖展示花园,我很喜欢把艺术和建筑元素融入到景观和种植设计之中。

我设计的两个中国风格园林,在设计、色彩、布局、建筑、艺术形式和种植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历史和当代文化的影响。

成都丝绸之路花园是我为切尔西花展打造的第一个中国主题展示花园。它的灵感来自成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成都曾是古蜀国都城,自古以肥沃的土壤和宜人的气候而被称为“天府之国”和“大自然的宝库”。

花园在形式上把建筑和种植设计结合起来,概念性地描绘了成都不同的景观特征以及四川省周围的山脉、平原、河流和低地。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积极的象征意义,中央红色的山脉背脊表达了对这种颜色的赞美。

花园中还加入了水的元素,以向都江堰灌溉系统致敬。都江堰灌溉系统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灌溉系统,全年自动控制着从山区流入平原的江水。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这个“天府宝藏”在防御洪水、灌溉农田和为省内50多个城市提供水资源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种植设计反映了不同的种植环境和景观,展示了西方熟悉的许多有中国起源的园林植物。

一条“丝绸之路”小径贯穿花园的中心,展示了这条长4000英里、连接着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东西方“丝绸之路”贸易路线上的商业,文化和园艺遗产。

在丝绸之路花园的中心地带,是成都古老的“金沙太阳神鸟”的圆形标志,花园上方还有一个发光的太阳。这个标志来自于成都金沙遗址中发现的一个有3000年历史的金器,它用来记录了这个关于太阳和神鸟的传说。

 

2018年,我设计了武汉水上花园,展现了一段穿越中国湖北省自然景观和武汉高科技城市环境的震撼之旅。

切特伍德工作室武汉水上花园(11) 这个花园的设计灵感源于武汉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国的“百湖之城”——它利用人工运河和湖泊,根据水位的涨落情况来进行长江洪水的控制和管理。

种植设计体现了对比鲜明的乡村和城市景观。 这是一场中国植物群特别是湖北省植物群的盛典,展示了大约 75 个不同的物种 5,500 棵植物。

环绕在“湖”和“城市”外围的“森林”景观,代表着曾经覆盖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的森林——一个由森林、山脉和河流构成的古老自然景观,其中包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神农架原始森林。

武汉的文化和发展一直与水密切相关。几千年来,通过采取灵活的方法应对洪水和干旱的挑战,中国一直能够很好地遏制长江洪水。花园设计中的水元素代表了城市中的运河网络、溪流,水位季节性涨落的长江与湖泊。

武汉水上花园还展出了反映文化主题的艺术作品。

与GLP合作设计的武汉国际生态物流园整体规划,旨在创建一个规模空前的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物流园区。该设计方案将为中国引入一个开创性理念,打造出一座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生态物流城市。

该项目的目标包括建立一个综合低碳交通网络,优化自然资本,可再生能源(生产热能和发电)本地化,丰富社区,创建工业相互依赖关系和提供经济可行性。武汉国际生态物流园的愿景是创造创新产业相互依存的环境,采用商业生产、社会效益、生态智能的方式进行产品制造。它将体现中国农业五千年的传统,即人类可以在“摇篮到摇篮”而不是“摇篮到坟墓”的农业模式中与自然界建立互利共存关系。

武汉国际生态物流园的愿景是创造创新产业相互依存的环境,采用商业生产、社会效益、生态智能的方式进行产品制造。它将体现中国农业五千年的传统,即人类可以在“摇篮到摇篮”而不是“摇篮到坟墓”的农业模式中与自然界建立互利共存关系。

当我受邀为瑞昌“庐山世界建筑博览会(MOLEWA)”提供一个概念性总体规划——设计一个全新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建筑组合时,我们对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从以农村为中心向以城市为中心的转变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个过程反应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我们探讨了城市政府如何通过新的经济特区和开发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从而使这座“开放城市”的建筑业得到快速而充满创造性的发展。

我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城镇设计元素,将其中一些类型、布局和空间比例的象征意义融入到总体规划之中。

占地超过20公顷的庐山世界建筑博览园将是华严小镇的中心部分,与住宅区、商业区、酒店和文化项目共同构成总面积为67公顷的华严小镇。更广泛的计划包括一个超过80公顷的“花海”,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主题公园之一。

庐山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以其迷人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着超过1000万游客。花海将增加游客的体验,新的交通路线为进入该地区提供了新通道。

总体规划将景观、游客体验和新的混合用途开发项目关联起来,与现有城市之间建立起联系与连接。

健康之城瑞昌的设计起源于2015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巴黎主办的一个国际大赛,这次比赛由中国领先文化投资公司北京华严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华严集团)赞助。

基于世代人的生活模式,我制定出了一个新城镇子总体规划,该规划将会为江西省瑞昌市郊的城市社区带来“蓝色地带”福祉。华严集团已获得该地区的开发权。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三线城镇现代化需求也在与日俱增。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健康之城一直致力于寻找更智能、更环保的解决方案。

华严集团的基本理念是让健康之城瑞昌成为一个美好的生活之地,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地方,一个能够让居民长寿且幸福的地方。

随着当前疫情的发展,很明显,除了身体健康之外,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福利方面也都面临着严重风险。目前,新城设计已经做了进一步调整,包括改造一个10层生物穹顶空间。作为重塑旅游、娱乐和文化的试点项目,这里的体育和文化设施设全部采用防疫设计。

在规划上,小城的建筑风格基于中国传统四合院和“天井”庭院的当代诠释。这些新建筑借鉴了传统,是适应隔离和安全屏蔽的理想选择。

室外空间——包括曝露空间和遮蔽空间——以及自然通风,在整体设计理念中都得到最大化。

水,是景观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强调其潜在的治疗作用。水的存在也是对中国古代沐浴仪式的认可,这种仪式早于西方国家,大家在健康之城瑞昌最先进的水疗池中可以体验到。

目前,我和我的工作室团队正在与中国深圳的合作伙伴合作,在成都建造一系列地铁站。

把车站设计成能激发情感、令人难忘的的地方,而不再仅仅是交通地点。每个车站都有一个独特设计理念,通过不同的形式、结构和材料诠释并呈现出其所在地区的当地文化。

作为深圳地铁14号线标准车站室内设计竞赛的参赛作品,我们的天花板艺术理念基于生态学。它侧重于两个关键主题:深圳作为“千园之城”以及深圳作为中国“海绵城市”试点之一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自然元素在深圳这座城市中被应用在各个地方,而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将创造出一座“海绵城市”。我们提出的理念代表了绿色和建筑用地的共生关系,结合其他自然元素,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在设计时,我们没有使用抽象的地图,而是使用深圳的公园地图来使这个生态系统更加形象化。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的各种设计元素从车站大厅的两侧开始,一路延申并聚集在中心位置,体现出这座城市的特质。

它以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为基础。为不同标准的车站选择不同的设计主题,使我们能够在保持设计整体标准化和经济性的同时,创造出多种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客家人的方形住宅——在霓虹灯的映衬下——它们围在一起,打造出传统客家围屋的模式。光线以可视化的形式向外部空间延展,象征着客家人的足迹——他们旅行、迁徙到中国其它地区,或者移民到更远的地方。

中国对我艺术作品的影响

我的许多艺术作品都是受到中国文化和历史启发而创作的。

这幅作品—小湾海湾—绿色之城曾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出。它呈现了一个中国南海海岸全新绿色城市的概念性总体规划——“蓝色地带”滨海住宅区,将海景、海滩、街景和当地景观融合为一个整体社区,人们可以在这里工作、休息和娱乐; 这里的一景一物都有助于居民健康和幸福。

它以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为基础。为不同标准的车站选择不同的设计主题,使我们能够在保持设计整体标准化和经济性的同时,创造出多种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这幅作品被选中在皇家艺术学院展出,它取材于历史悠久的北京紫禁城,探索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关系。

 

Zoom image